創刊辭|來,一起探索流行文化浪潮的形狀

2022 年 4 月底,銅鑼灣(攝/Galileo Cheng)

2022 年 4 月底,銅鑼灣(攝/Galileo Cheng)

由音樂到影視,由網絡到街頭,這裡正翻起一股新的流行文化浪潮。

香港電影、電視和音樂有過一段輝煌歷史,無數明星和經典,成就集體回憶。後來,隨著促成流行文化爆發的環境條件消失,香港流行逐漸變得連自己人都離棄。有一段時間,「無晒明星啦」、「樂壇已死」、「仲睇香港啲電視節目?」,是許多人掛在嘴邊的論調。

或許包括你和我。

近兩年,這裡卻正悄悄形成新秩序。新的媒介、作品、明星湧現,本地電視、電影、廣東歌,以至 YouTube 上不同本土製作,重新成為不少香港人生活不可或缺部分。我們聽歌煲劇,睇騷追星,愈來愈多人不介意為本地流行付出真金白銀,甚至一顆真心。

同時,這波熱潮一直爭議不斷。有人仰首期待,香港流行有天能重返亞洲第一;有人卻認定,當時得令的明星、平台和作品,根本名不副實,只會淪為稍瞬即逝的虛火。

擁抱或批判也好,下定論之前,或者更該問,形成浪潮的原因是甚麼?裡頭或大或小的水點、或重或輕的石塊,真實面貌究竟是怎樣?

比如說,浪潮裡有很多層次。最耀眼的明星、鏡像以外,還有無數台前幕後為「做好件事」不懈戰鬥。他們的真實處境、對作品的想法,值得讓更多人看見。

浪潮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在年月裡反覆流淌,儲蓄能量,蓄勢待發。同樣地,在文化浪潮裡的那些人,以往走過怎樣的路徑?如果有更多人知道每個站在你面前的人,付出過什麼經歷了多少,也許我們欣賞事物的角度能更廣闊。

眼前熱潮又盛載了香港平民最真實的情感。大家究竟在想什麼?是逃避現實,還是從中得到共鳴,獲取能量?

認識流行文化浪潮的面貌,讓我們可以更加認識香港。


這就是〈Wave. 流行文化誌〉的理念。

我們希望擺脫傳統媒體看待娛樂新聞的框架,以人物專訪、數據分析等為切入點,呈現香港流行工業裡各種現象,與大家一同討論那些值得關注的作品。我們的精神並非以娛樂、八卦為上,而是希望與大家一同探索,在這個熱潮裡,我們應該關注什麼?

浪潮太大,〈Wave.〉目前是個只有兩人的蚊型媒體,注定無法收錄所有。以「誌」為名,為的是走入幕裡,逐一端詳,將香港流行文化的面貌,不論什麼媒介,不論台前幕後,努力收錄,慢慢積累,希望形成一本厚厚的筆記,是為「流行文化誌」。

期待與大家在這裡,一起探索,香港流行文化浪潮的真實形狀。


內容有價,請透過 Patreon 訂閱支持我們,一起探索香港流行文化的形狀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wavezineh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wavezi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