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從電車談到「搵場景」之困 李駿碩:香港電影明顯的缺陷


烈陽下的週日(11日),導演李駿碩和「電影朝聖」專頁創辦人 Gary 早在「電影叮叮」上層等候著參加者。甫一見面,便見李駿碩安靜地坐在座位上,長髮束好於後腦、身穿湖水綠間條無袖恤衫和牛仔短褲的他,帶點靦腆地與眾人打招呼。電車從上環西港城開駛,掠過的風吹起他散落的髮絲,李駿碩說起他喜愛的電車電影片段。

他讚嘆關錦鵬經典《胭脂扣》充分運用了電車來表達角色的迷失,以代表著舊時代的電車來襯托停留在 30 年代的女鬼如花(梅艷芳飾);他也鍾情於譚家明《烈火青春》裡湯鎮業和夏文汐在電車上做愛的片段,與空間相沖的戲劇行為在今時今日看仍覺前衛。

李駿碩形容,一些導演眼中,場景對於電影來說只是個功能性的存在,他們只會著重某個場地能否幫助完成某場戲,譬如當拍攝動作片,便需尋找具發揮空間的場地。但在另一些導演眼中,場景之於電影的意義卻不僅如此。

「我特別喜歡關錦鵬,尤其是他早年在香港拍的戲,他很留意到、很知道他的每一個景是在哪裡拍,會很有心機地去反映那個景的質地出來,他對於那處地脈是有感情的。」李駿碩認真解釋道。或許是受到影響,這一種對場景的思考在他自編自導的電影《濁水漂流》中也有所體現——電影取景自深水埗通州街及其附近的天橋底,講述多名露宿者因遭政府突擊清場、丟棄其家當,憤而聯合控告政府。

電影攝於 2019 年秋天,因應當時的社會環境,只能機動地完成拍攝;重重限制下,《濁水漂流》仔細刻劃了露宿者在天橋底的生活,灰濛濛的街景、搭建起的簡陋木屋,與電影後段大眼輝(吳鎮宇飾)與木仔(柯煒林飾)駕著起重機升至高空俯瞰深水埗的璀璨夜景形成強烈對比。有評論指,《濁》反映了深水埗真實的生活面貌,使外人認識到深水埗不只有黃金電腦商場及西九龍中心。

然而,相比《濁水漂流》時擔任編劇和導演、主責創作,李駿碩近年多涉獵電影的製作部分(如為電影《但願人長久》擔任監製),對尋找場地、計劃預算及編排時間表方面的工作接觸多了,他漸漸體會到為何人人都說在香港尋找拍攝場地很難。

一來因為時間短,電影開機前通常只有一個多月時間籌備,但「啲景係要行出嚟嘅」,製片人需摸索和提取劇本的觸感,再慢慢透過走訪各地來尋找適合拍攝的地方;二是資源少,「電影朝聖」專頁創辦人 Gary 亦提到,香港電影的拍攝場地來來去去都是那幾處,李駿碩舉例指最近上映的《命案》同《死屍死時四十四》拍攝時使用了同一個天台,當這兩部電影上映的時間接近、天台佔兩部電影的戲份都很重時,觀眾很容易就能辨認。但他也熟悉行內情況,當製片人需要尋找某些場地,例如天台,就會回想自己曾製作的哪一套電影裡有天台,而且能在短時間內談成、又要能配合拍攝期。時間短、資源少,製作團隊惟有不停地找現有的場地來拍攝,「這是香港電影很明顯的缺陷」。

「電影叮叮」為康文署與「活現香港」合辦的活動,於前日(11日)落幕。繼邀請電影人如導演許鞍華、關錦鵬、陳健朗等在電車上分享幕後故事,活動尾聲邀來導演李駿碩來作分享。活動還包括導賞員帶公眾走訪中西區探尋經典港產片場景,包括拍攝過《流星語》、《藍江傳之反飛組風雲》的美輪街。

文、攝/So Hani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