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填補大結局後空虛感 — 隨《那年盛夏》原作者靈感書單,讀下去


編按:

「延伸閱讀」是《Wave. 流行文化誌》的最新欄目,話說早幾年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大熱,有大型書店與該劇編劇合作,整理出對方創作及做田野調查時參考的書單,並在書店舉行小型書展。這令我們想起,有時欣賞某部電影、某套劇集,甚至聽某首歌時,確實會好奇:究竟這作品是啟發自什麼東西?甚至乎,如果我對這作品有興趣,可以循什麼方向閱讀下去?

這就是「延伸閱讀」欄目的由來,第一期我們邀請了近期極受注目的《那年盛夏我們綻放如花》編劇兼原著作者何晞賢,分享與他作品相關的書單,大結局後急須安慰的觀眾們,敬請留意。

《Another》系列|小說|綾辻行人

《Another》當年在日本也很紅,裡面兩個主角正是何晞賢和楊悅盈的 prototype。小說入面那種壓抑不安、不知所措的氣氛,也是我希望在《已讀不回死全家》前段刻意營造的。雖然我的小說後面兩個主角最後成了另一個角色,裡面的情節也偏離靈異,成了科幻,我仍然認為《Another》第一集小說是我最主要的 inspiration 和 reference。提及整個系列的原因,是因為續集基本上沿用第一集的橋,但即使用同一條橋,卻仍有新的驚喜和懸念。

《殺人時計館》|小說|綾辻行人

作者最出名的殺人館系列推理小說,裡面的世界觀是有個死去的建築師,周圍起了好多奇奇怪怪、有殺人機關的建築。模式是金田一式本格推理,所有人困在密封的空間裡,其中一人是兇手,逐個殺。由於殺人館系列每一本故事上無關連,所以也有人說,每集的主角其實是那座建築。《殺人時計館》是系列的第五本,裡面內藏的機關設計、原理,甚至這個機關出現的原因,都是全系列最有趣,亦頗令人感動的故事。

《惡之教典》|小說|貴志佑介

我是先看電影版,然後才翻看小說。最初睇以為是爽片,拍出來也走這個方向,但讀小說才發現,重點是反社會人格的男主角,如何在得到教師身份後,於學校架構裡控制所有東西,以至 manipulate 其他人。到最後慢慢被揭發,他就用了他眼中最理性,但正常人眼中最瘋狂的方法去解決這件事。由於主角不是正常人,所以小說有較多他的心理描寫、想法,較電影更好看。

《薛西弗斯的神話》|散文|卡繆

卡繆是荒謬主義的哲學家,這本好像是他少數不是用小說來形容荒謬主義的著作。以我淺薄的理解,荒謬主義就是指人終有一日會發現自己人生是無意義、每日營營役役,老套一點,就是等死。如果我們發現人生是荒謬,該怎麼應對?開篇第一句很有名 — 真正嚴肅的哲學議題只有一個:自殺。第一句讀起來已經好灰好厭世,但裡面不斷有些反思、辯證,最後得出的結論,我理解是正面的,但我不反感。因為這種正面訊息不是周 Sir 那種 on99 加油,而是經過思考的結論。如果曾經陷入這些困境的人,值得一睇。當然要睇哂,因為佢第一句就叫你自殺。

我的日常推理|小說|若竹七海

日常推理是一種相對較新的本格推理題材。一般本格推理通常涉及殺人,必須是罪案。日常推理卻講述主角在生活遇上奇奇怪怪的東西,正常人不會理會,書中主角卻會抓住,開始觀察、討論,最後還原這件怪事的源起。舉個例,有套日劇的 SP 版(《天才偵探御手洗》),改編自島田莊司的小說《折傘的女人》,頭十分鐘是很精彩的日常推理橋段,故事裡的偵探和助手在家中聽電台 phone-in 節目,有聽眾說剛才很大雨,看到樓下有女人明明拿著傘卻不打開﹛弄得全身濕透,還把傘擺在路中心,讓汽車碌過,傘折斷了才拿走,偵探一聽就下結論,這個女人殺了人。之後他跟助手憑有限資訊,重組案程。

而《我的日常推理》厲害的地方是,裡面有 12 個短篇故事,風格不同,主角都解決到案件,無甚違和感。但 12 篇後還有後傳,裡面有個角色,嘗試將前面僅餘的少少違和感,抽出來,串連成大 picture,原來是另一件事。這是我睇過的短篇小說集、日常推理,玩得最極致的一本。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