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陳嘉銘、吳子瑜和海邊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香港樂壇變奏》的推薦序)
香港樂壇的故事不易講。
這種感覺第一次在心中浮起,應是十年前。眾所周知,香港樂壇上世紀有過輝煌歲月,但到了 2010 年代初期,這座壇更像一座久延殘喘的老舊建築,內外交逼,搖搖欲墜 — 往外望,K-pop 大行其道,俘虜少男少女,新一代寧願散盡家財,遠赴博覽館,為自己不熟悉的語言晃動四肢,也不願花費分毫,留守香港(體育館),瞥本地樂隊一眼;向內看,本地音樂工業萎靡多時,唱片變成蝕本生意,巨星化身歷史遺物,歌手入行要先做棋子、扮布歐,才有機會開口唱歌。當時觀眾反應也顯而易見:寧願重溫流行經典,也無興趣理會當下樂壇。
聽眾無心,評論者對本地樂壇還有什麼好說?就算有,也多屬舊調重彈,落井下石。像某作家當年在專欄先煞有介事質問「年輕一輩歌星的『作品』有幾首教人說得出?」再狠批「香港歌壇謀生的人好像都文盲了」,最後蓋棺定論:「香港歌壇死到今天這地步,活該!」當時香港樂壇的故事難講,因為一開口,總離不開「今非昔比」的說法,而這種論調似乎比本地唱片還賣得。
現在回看,以上所述的,當然已像是清朝發生的事。
近兩年,廣東歌浩浩蕩蕩迎來新世紀,香港百姓對流行音樂熱情高漲,愛意滿瀉 — 紅館演唱會再次一票難求,各大頒獎禮重新成為城中熱話,人人學跳《蒙著嘴說愛你》舞步,分析《某種老朋友》隱喻,甚至爭相試述 MIRROR 現象之於香港社會的意義……今日說流行、談音樂,已像呼吸心跳,一樣自然。
但即使如此,一旦認真深究當下香港樂壇,還是會滿頭問號 — 這座建築體積龐大,結構繁複,幕前眾星固然五光十色,撩動人心,但布幕以後的藝術世界、工業生態,其實是什麼模樣?本地樂壇之所以生機勃勃,恐怕不止 12 個人或一間電視台的事,主流鏡像、大娛樂家以外,異流、小眾如何示範眾聲喧嘩?若說時勢造就今期流行(不是古天樂名曲),那又是什麼造時勢?要解答這堆問號,擺明不是易事。
還好有人向難度挑戰。翻開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的新書,他們正示範了講好香港樂壇故事的三大要點:
一,翻開布幕。文化工業不是天文現象,明星有光,全因後台有人。本書不單著眼於歌手台前舉動,還仔細分析藝人形象、歌詞文本,甚至深鑽創作人的腦袋、意識,發掘香港流行音樂在「幾好聽」、「有啲嘢」以外,還盛載了什麼情感、符號、想像,從而令你我瞳孔放大,心臟亂跳,大力擁抱?
二,收錄眾聲。流行音樂無疑是一盤商業至上、勝者為王的大生意,但香港樂壇除了大眾注視的贏家、主流,還有無數小眾聲音,有的不甘服從常規,游走偏鋒,有的從未獲主流肯定,浮沉掙扎,卻默默耕耘,吸引忠實擁躉。本書既注視香港樂壇的主流 mega hit(如《Megahit》),亦不忘異數 — 拒絕傳統論述的鄭欣宜、持續進行女性書寫的 Stephy、拉闊男歌手光譜的藍奕邦,未必是最為大眾接納的聲音,卻都是三位作者的研究對象,只因繁雜眾聲,亦值得被全面記錄,仔細解讀。
三,回溯前塵。香港流行音樂不是從石頭爆出來的新事物,它現在的模樣,跟以往走過的歷史、行過的路徑息息相關。大家都知道廣東歌如今盛世,很大程度拜 MIRROR 所賜,但本書提醒我們,MIRROR 是組合也是現象,12 顆明星背後是《全民造星》、ViuTV、本土意識,要理解當下鏡像,除了到尖沙咀碼頭打卡觀摩,還可從選秀節目的歷史、香港人與 TVB 的關係,甚至廣東歌上輪盛世的「此時此處此模樣」入手。言說樂壇今生,先要回溯前世,由頭細數,逐一備忘。
一如香港,香港樂壇未來會如何,無人知曉,但趁未被轉唱另一些歌,我們還可掀起布幕,傾聽眾聲,記錄前塵,述說自己與廣東歌交往的經歷。正如陳嘉銘、吳子瑜、海邊欄所示範 — 即使香港樂壇的故事不易講,仍必須大聲講、持續講、有系統地講、充滿愛意地講。
捧著這本書,作為香港樂迷,作為香港人,我衷心感激。
文/阿果
註:
感謝文化評論友人陳嘉銘邀請,為他、吳子瑜和海邊欄的新書《給下一輪廣東歌盛世備忘錄》作序。在香港流行文化的浪潮裡,這書的時代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