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I SWIM》導演馮志強:不止想拍青春熱血


ViuTV 劇集《I SWIM》已播出一半,坊間迴響不一。有觀眾稱讚游泳場面拍得精美,故事情節詼諧有趣,但也有人批評部分演員表現欠佳,有些劇情設定「犯駁」難懂。

劇集播出前,跟《I SWIM》導演馮志強約在葵盛游泳池傾談。這個泳池是他中學參加水運會的地方,但上次造訪已是廿多年前。曾經在中學水運會打遍天下無敵手,馮志強畢業後卻再沒參加任何游泳比賽,「同學之間鬥下就得啫,我有自知之明。」此後廿多年,他忙著寫劇本,拍電影,一部接一部。

直至去年某夜,在大環山游泳池再「參賽」,身份已由學生變成導演。對手是在《I SWIM》中飾演「余浪沖」的 Jeffrey 魏浚笙,「他成日撩人鬥,當日是那個泳池拍攝的 last day,收工之後,機會來了,就試下。」兩人一躍入水,起勁前划,水花四濺,不一會馮志強已領先半個身位、一個身位,最後先碰池邊,勝出了。女主角吳海昕拍下比賽片段,並註明:「中年余浪沖 VS 少年余浪沖,馮志強勝」。

《I SWIM》故事的主角,其實叫馮志強。

少年馮志強的跳水英姿(圖片來源:IG @fungchihchiang)

「也許可拍成電影」

馮志強 1997 年入行,入 TVB 任編劇,寫過《創世紀》經典對白,之後進入電影圈,起初任編劇,《少林足球》、《文雀》都是其手筆,近十年執導,最近期上畫作品是 2019 年警匪片《犯罪現場》。2020 年初,原本在籌備幾個電影計劃,但因疫情都要延後,stay home 期間,馮志強決定寫小說,題材是他自己中學時期的游泳生涯,「你可以當是我的《那些年》。」

為了逼自己寫完,他決定將小說放在 IG 限時動態連載,一周至少一篇。「也許可以拍成電影!」發表小說第一章時,他這樣寫道。

但馮志強也明瞭,這個故事要變成影視作品,難度其實很高。一來因為故事主角是中學生,可以找誰來演?初出茅廬的年輕演員當然合適,卻引伸第二個問題:這樣的班底,誰願意投資?馮志強形容,電影投資者眼中,青春片一直「唔 sell 得」,「他們從來都要求卡士,好少青春片的演員會有卡士的。」卡士即是賣座保證。投資者眼中,能賣座的演員,其實來來去去都是那一批,而且都已一把年紀。

馮志強 20 年前進入電影工業時,這個局面已經存在。「謝霆鋒、Twins 那一排,青春偶像曾經是賣點」,但及後隨著市場萎縮,要再拍青春片,就要採用《狂舞派》模式:先從茫茫人海裡選中新人,再以較低成本拍攝,「唔容易呀,《狂舞派》都好辛苦,亦要搵到一個顏卓靈先可以寫成。」

馮志強自言幸運,在電影生涯遇上周星馳、許冠文、爾冬陞等貴人,在明明走了廿年下坡的圈子裡,生存至今。《I SWIM》終於拍得成,也有時運。馮志強的小說連載了足足 36 星期,完成後他卻發現,這故事篇幅較長,拍電影未必可行;朋友介紹說,可考慮找 ViuTV 拍成劇集,畢竟電視台有一班新演員,似乎很適合。

圖片來源:《I SWIM》劇照

那時候,跟許多香港人一樣,馮志強連 MIRROR 邊個打邊個都未分得清,只知道誰是姜濤。直至 ViuTV 提供演員名單,他才去了解,並在 casting 過程中慢慢認識年輕人,「我當初都有點擔心,因為我以前拍開的都很資深,而新人是需要時間…」但拍攝現場卻令他喜出望外,「他們好努力,排到熟哂。新人來說,他們算是熟手。」

他以呂爵安(Edan)為例,「當然他已拍過幾個劇,算有經驗,一講就明要做乜。那一排他好忙,每日只睡兩三小時,電視劇一日拍好多場,他卻連別人的對白都記得。唯一問題係懶音,這個大家都知道。」選角時,Edan 曾演出余浪沖一角,馮志強認為他做得一點也不好看,「你會見到《大叔的愛》的田田,要不停提佢,唔好反白眼,唔好反白眼,不停減不停減。」於是找他演李馬榮,「是難做的,要低調,但他經驗豐富一點,在這班人入面自然有領袖感。」

有人認為,近年年輕偶像們已成各大廣告商寵兒,叫座力不容小覷,或許有機會顛覆以往的市場格局?馮志強審慎地樂觀:「希望啦,無人敢寫包單。好似大家有新的轉機,但係咪呢?我都希望係。」

(圖片來源:IG @fungchihchiang)

***

「要有絕對的真實感」

有了年輕演員,到正式拍攝,還有無數難題擺在馮志強面前。

首先要租場。他原本屬意葵盛游泳池,原因很明顯,但由於可供拍攝的日數不多,唯有作罷。最後選址大環山游泳池,毗鄰維港,景色美麗,過程卻又是挑戰:政府場地要到泳季後才能借出,於是他們要在秋冬季的室外泳池進行拍攝,最冷一天氣溫甚至只有 11 度。馮志強笑說,可能因為冬泳有功效,那陣子大家身體反而更健康,「慣咗就無乜事,游緊一啲嘢都無,係停低睇 playback 先攞命。」

游泳,對他而言當然輕而易舉,但拍游泳,又是另一回事。

馮志強眼中,拍游泳場面具挑戰性,一來因為很倚靠演員自行發揮,「落到去游唔游到,都係靠演員」,二來要拍得精彩,絕非易事。「一般人接觸游泳比賽多數是看奧運,奧運是真的實的、刺激的,但拍戲是假的,怎樣做到刺激?」他說,就要靠不同拍攝角度,為觀眾帶來新鮮感。「你一定唔夠奧運選手游得咁好,所以所有奧運唔用得的鏡頭、所有會阻人游水的角度都用哂佢。」

(圖片來源:IG @fungchihchiang)

聽起來理所當然,但用不同角度介入游泳比賽,其實很考拍攝團隊的功夫。馮志強說,電視劇資源有限,負擔不了最先進的器材,只能靠人手,用最最山寨的方法,拍出特別的畫面。「咪用最原始的方法囉,攝影師向後游,就係咁架咋!最多搵條友搵繩拉住佢,我咪就係嗰幾個人囉,一齊向後游。」他邊笑邊說,比起去片廠找個大魚缸拍攝,這個方法好處是有「絕對的真實感」。

攝影師拍劇照亦一樣,「無呀,咪揸住部機跳落去,笠住個陶氏密實袋,就係咁簡單。」

「有人睇完問,ViuTV 畀咗幾多錢你,同埋所有新聞都話 Viu 重本(製作)…搞到我自己都以為係。」他大笑。

資源有限下,為了做好件事,拍攝團隊除了想盡各種山寨辦法,甚至願意各自掏出私伙器材。「用正價一定用唔到,但他們自己拎出來,或者從朋友借來用兩個鐘,唔收錢。」馮志強形容,凡此種種,都令他想起八十年代香港電影的拍攝狀況,同樣地靈活,同樣地即興。

他享受這種艱難,「永遠都係咁,拍的時候覺得好辛苦,事後睇覺得無咩嘢。睇返啲相,啊,咁都博到,都算係好彩。」

馮志強與劇照攝影師胡智堅,兩人多年前因當救生員而認識(圖片來源:IG @fungchihchiang)

***

「希望《I SWIM》是個遊樂場」

結果《I SWIM》一拍,就拍了近廿場「水上戲」,馮志強被不少人問過,既然資源有限,為何拍那麼多游泳場面?頭尾有場比賽游一下,不就可以?他說,既然最初故事是這樣寫,怎也該以劇本為先,至於之後實質如何執行,就是拍攝團隊要想的事。

對馮志強來說,「故事為先」是很理所當然的事,因為他一直都是這樣拍電影。

「開部電影一向不容易,但電影圈也不停有人說,想將以前某個成功的戲,翻拍一個版本,你要開那種戲,其實一點都不難,budget 仲好大,但我不擅長做這個。」過去十年,馮志強拍了五部電影,全是自己原創的劇本,這是他的堅持。

他說這是他的初衷。少年馮志強除了擅長游泳,其實還鍾情畫畫、寫小說,後來才發現,這兩個興趣綜合起來,原來就是電影,「電影可以做到所有嘢,還要是一件最難的事」,於是自此一直寫劇本,拍電影。

(圖片來源:IG @fungchihchiang)

他眼中,每創作一個故事,就等同為觀眾打開一個新的世界。

這次寫《I SWIM》的劇本,當然同樣。「我想創造一個水花四濺的世界,就像建構一個遊樂場。你去遊樂場,明知摩天輪、過山車都係咁架啦,為何還是上去?因為有種痛快的感覺。」

《I SWIM》播出之前,許多人都認定,這是一部青春運動劇,由當紅偶像(的胴體)擔綱,故事真正談什麼,好像不太重要,總之都是那些熱血勵志的劇情吧。作為導演與編劇,馮志強卻說,他真正追求的不止青春熱血,還有更重要的「痛快」。

何謂痛快?「那種感覺是,我好想同那些主角、角色一齊經歷。每睇一次這個戲,就再經歷一次。就算知道他最尾會失敗,但仍然想跟他一起,游一次。」

「希望這個戲會是一個遊樂場。當你需要鼓勵,需要一些痛快、支持的時候,攞返出來睇,會幫到你開心返,再走下去。至於做唔做到,就大家睇。」

文/阿果
攝/Nasha Chan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