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香港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頒獎禮,不時成為全城茶餘飯後的話題,像剛過去的周末,先有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禮,再有 ViuTV 的 Chill Club 年度推介。
關於音樂頒獎禮,大家永恆談論的,除了某某歌手有獎沒獎,還有整個節目是否好看 — 是的,因為說到底,音樂頒獎禮還是一場 show。又以昨晚的 Chill Club 年度推介為例,全晚演唱失準頻頻,是以很多樂迷都在吐嘈:為何 ViuTV 直播騷的音樂總是搞不好?抑或香港歌手們的演唱功力真的有待改進?
怎樣的音樂頒獎禮才是 good show?節目的性質、流程,也是一個比較的角度。《Wave. 流行文化誌》嘗試實時統計過去一年 Chill Club、叱咤、港台十大中文金曲、TONE 未來音樂選等各場音樂頒獎禮裡,不同環節的 air time,並將數據以圖表呈現 — 結果很明顯,香港不同音樂頒獎禮,作為一場 show,性質實在大有分別。

以剛結束的 Chill Club 年度推介為例,整個 show 大部分時間都是不同形式的音樂表演,而參與演出的音樂單位絕不限於典禮的得獎者。他們會在不同環節中作 crossover 演出。像「「管弦樂團伴奏歌曲 Medley」,就有岑寧兒、柳應廷、衛蘭、呂爵安一同演唱;「節奏藍調歌曲 Medley」則有 Gin Lee、馮允謙、姜濤與台灣歌手黃宣亮相。統計全晚節目,有 76% 時間都是這類表演;得獎者的發言則只佔 22%(如果姜濤在台上不是一時興起,向 11 名隊友逐一發言,這數字恐怕更低)。
事實上,重視 crossover 表演是 Chill Club 年度推介的一貫傳統。去年這個 show 的 crossover 表演也佔了 66% 節目時間,當中還包括 MastaMic、JB、光頭幫等人的驚喜演出,以及 MC $oho、KidNey 跟 MIRROR 破格合唱。

每年一月一日晚由商台舉辦的叱咤樂壇流行榜頒獎典禮則走相反路線。以 2022 年度的節目為例,得獎歌曲表演就佔了 49% 時間,另有 29% 時間為得獎感言,整晚節目基本上就是梅花間竹地由得獎者發言及演唱組成,而且這是叱咤多年傳統。當然,叱咤另一傳統是 DJ 如林海峰的表演。

上周六舉行的港台十大中文金曲頒獎音樂會又是另一種例子。在不少得獎者缺席下,該節目的得獎者表演及發言時間分別只佔 26% 及 17%,另有 28% 時間為嘉賓表演,如壓軸的葉麗儀演唱〈上海灘〉。 頒獎嘉賓發言也佔了 21% 時間,這些嘉賓多是社會不同界別人士,包括立法會議員兼藝發局主席霍啟剛,還有負責頒「最佳樂隊/組合獎」的霍啟山及「香港U23」隊員。

香港也不止各大傳媒辦音樂頒獎禮,去年 10 月有音樂創作人發起「TONE 未來音樂選」頒獎禮,以表揚和分享本地音樂創作,並由「試當真」、「小薯茄」、「JFFT」等網台同步直播。由於大會另設兩晚的「未來音樂祭」演出,當晚的頒獎禮以得獎者與頒獎嘉賓的發言為主(合共佔 70% 時間)。另外值得留意的是,「未來音樂選」亦是以音樂類型來頒發單曲及專輯獎項,包括電子、Folk、Instrumental、Metal、Pop、Rock、Urban。

或者大家也好奇,那麼其他地區的音樂頒獎禮又有什麼環節?以香港人也很留意的台灣金曲獎為例,整個節目的流程、氣氛跟香港電影金像獎較相似,嘉賓表演及得獎者感言各佔 35% 時間,頒獎嘉賓發言則佔 23%。

大家喜歡哪個音樂頒獎禮?理想中的音樂頒獎禮又是怎樣?不妨到我們 IG 留言告知。如果你喜歡《Wave.》這些流行文化數據分析、整理(心機菜呀…),歡迎轉發,或到 Patreon 支持我們,有什麼好的 data 提議,也歡迎告訴我們。
#廣東歌 #香港樂壇 #香港音樂 #叱咤 #chillclub #十大中文金曲 #未來音樂選
支持 Wave 流行文化誌:
IG:@wavezinehk
FB:facebook.com/wavezinehk
Web:http://www.wavezinehk.com
Patreon:http://www.patreon.com/wavezi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