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顧嘉煇逝世:「流行曲貝多芬」與香港樂壇走過的路


2023 年 1 月 3 日,音樂家顧嘉煇於加拿大溫哥華離世,享壽 92 歲。這位曾獲最佳拍檔、填詞人黃霑稱為「流行曲貝多芬」的音樂巨匠,一生作曲超過 1,200 首,包括《啼笑因緣》、《狂潮》、《獅子山下》、《上海灘》等膾炙人口的經典。

顧嘉煇生前接受訪問,不時提到自己的人生就是音樂;回顧大師一生,也正好是一部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史。

由不諳音樂到嶄露頭角

顧嘉煇生於 1931 年廣州,小時候喜歡繪畫,老師也說他有天份,音樂方面卻一直很低分,「因為我不唱歌,小學或中學的音樂課不會專門教作曲、編曲。」年少時遇上抗日戰爭,一家人為避戰亂遷到廣西,後又曾經到過香港,居無定所,他沒曾得到好的學習環境。直至 40 年代末國共戰爭,大批人南逃,顧嘉煇舉家移居香港。

不少其後獲奉為大師的音樂人,都是那個時期南來香港,例如舉家從廣州乘船而來、當時年僅 8 歲的黃湛森(即黃霑);還有大批舊上海的國語時代曲歌⼿、樂師,以至外資的唱片公司,50 年代起都在香港成立分部。

1948 年到香港,顧嘉煇家庭經濟拮据,最初讀夜校,住木屋區,直至胞姊顧媚成為歌星,唱歌賺錢,環境才有所改善。顧嘉煇小時候對音樂不太有興趣,17、18 歲才學琴,但自從顧媚開始唱歌,他就跟著胞姊和男朋友後面,學彈琴,陪她練歌。鋼琴最初是從琴行租來,畢竟當時一部鋼琴價值數萬,一般家庭負擔不起。

這時顧嘉煇的音樂人生才正式開始。50 年代,他曾為唱片公司把歐西流行曲改成的粵語歌做編曲;1961 年,他寫了人生第一首歌,為顧媚而寫的《夢》,用來參加邵氏電影《不了情》徵求歌曲比賽,又因這首歌而獲邀到六國飯店仙掌夜總會工作。當時樂壇是菲律賓樂師的天下,一流夜總會絕少用華人當領班,顧嘉煇卻成了樂隊領班。

他的才華繼續受注視。在夜總會任職期間,遇上美國 Berklee School of Music 校長前來選拔樂師,「他覺得我(對音樂)幾有興趣,話返來畀啲物資我,我以為是琴譜,原來他選了我去。」就此成為香港赴美鑽研流行音樂的第一人。學成回歸,到邵氏及嘉禾電影公司為不少國語片任配樂工作,其中《萬花迎春》曾在金馬獎中獲得「最佳歌舞片音樂」。當時顧嘉煇也有為粵語片作曲,但作的卻都是國語歌。即使 1968 年順理成章加入無綫電視任音樂總監,寫的第一首電視劇主題曲《星河》,也是用普通話唱出。

黃霑就曾以「廣東歌受歧視數十年」為題撰文:「你說這是不是奇怪得不可以再奇怪的事?電視劇用粵語播出,劇中人「東懂凍篤」廣府話一番。但主題曲呢?哈!哈!普通話捲舌頭!」

顧嘉煇也曾回覆黃霑,稱同意「粵語流行曲」被歧視的觀察:「當年確是國語時代曲獨領風騷,電影也是國語片跟西片的天下,粵語片及粵曲難登大雅之堂。《女殺手》之類的電影主題曲只被視作低級趣味,當時電視及新興之科技媒介,為免被視作低級趣味,故須用國語唱出吧!」

轉捩點自然是 1974 年由仙杜拉唱出的電影主題曲《啼笑因緣》,顧嘉煇與導演王天林決定採用廣東歌,最初擔心大眾會否受落,結果大受歡迎。顧嘉煇事後回想,直言「仍覺不可思議也」。

時勢造經典

顧嘉煇的創作歷程,以至香港流行音樂的早期發展,與電視息息相關。

黃志淙在著作《流聲》分析,廣東歌於 1974 年乘勢而起,靠的就是電視媒體推波助瀾,「電視機的普及,令同一時間同一節目,能成為共同集體經驗與記憶。1970(全港)有 60 萬部電視,1974 年則増至 78 萬部,效果自然比之前強勁。」

顧嘉煇一生作曲逾 1,200 首,《Wave.》分析網上一張記錄其 930 首作品的清單,發現其中 421 首(45%)— 遠至 1973 年的《煙雨濛濛》,近至 2014 年《心藥》— 都是電視劇主題曲、插曲。香港百姓心目中的顧嘉煇曲作經典,簡直數之不盡:《狂潮》、《陸小鳳》、《家變》、《倚天屠龍記》、《獅子山下》、《上海灘》、《倆忘煙水裡》、《萬水千山縱橫》及《射鵰英雄傳》等。

除了電視興起帶來「時勢」,顧嘉煇作品的旋律為何俘虜香港人的心?

粵語歌研究者黃志華曾經指出,顧嘉煇的旋律有三個特色:第一,音樂主題力求簡潔易記,而主題發展常常是多重技巧的複合;第二是喜歡轉調、離調;第三,一般流行曲都是AABA曲式,但顧嘉煇創作中國風格曲調時,不時會用一種一段體共六句的曲式結構,這種六句體常常能靈活變化。

黃志華又在文章列舉例子,指優美易上口的旋律,一大特點是「上下樂句之間須交纏如鈕結、對置如倒影」。「交纏」意思是兩樂句有交點以至重疊之處,就如顧嘉煇《啼笑因緣》開首兩句(為怕哥你變咗心/情人~淚滿~襟),同以 mi so mi la 開始,便是「交纏」。(其餘例子請見黃志華文章分析

通俗但不 ordinary

流行音樂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也是一門講求效率的工業。顧嘉煇 60 年代開始作曲,高峰期一年有 86 首歌面世(1984 年),換言之每四天就作好一首歌。這種效率是如何煉成的?他的答案和很多 deadline fighter 一樣,都是「逼出來」:「例如明天一定要交,晚上便不會睡覺都會辦好,等到最後一刻才作好。通常太廣泛的範圍,靈感不知從何來,但到晚上,明天要交,靈感才出來,那麼怪。」

但當他的拍檔就比較痛苦。填詞人黃霑多次提到,每次跟顧嘉煇合作,電視台給三星期時間,顧嘉煇總會用足兩星期零六日才完成旋律,錄音前一夜才連夜打電話給黃霑。以前沒有傳真機,他要隔著話筒,逐音逐拍說,對方記下。「例如《上海灘》(頭三個音)MI SO LA,MI SO 就是最後一拍,LA 是第一拍。」黃霑寫好詞,再回電,輪到顧嘉煇逐字抄妥,然後在電話裡一同推敲斟酌。

「他當然不高興(因為時間匆忙),成日媽媽聲,但我們兩個用這個形式,都做到很多好嘢。」黃霑離世後,顧嘉煇這樣回憶。

於是也有人問過顧嘉煇,創作上有沒可能先寫詞後作曲?他說,廣東歌多數有曲才有詞,是因為粵語的高低音「很成問題」,「如果作詞後才填旋律下去,歌曲變得沒有重複的地方,但現在常聽的歌,八小節或十六小節便要重複,如果先作詞就不會重複,廣東歌便很成問題。國語歌和英文歌都沒有這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很阻礙廣東歌的發展。」

多年來,外界為這對拍檔冠以「煇黃」之名。分析網上記載顧嘉煇 930 首作品,當中有 209 首都由黃霑填詞,為眾填詞人之冠。黃霑比顧嘉煇年輕十歲,多年來對「煇哥」讚口不絕:

「有些流行音樂家,是全才。像顧嘉煇,能寫出人人一聽就愛的旋律,寫得出令旋律表露無遺的配樂,也能指揮樂隊,監製整首歌的誕生。作曲、編樂、指揮、監製四瓣齊抓,而全部成績可觀。這樣瓣瓣通的奇才,世間少有。」

1997 年受訪,黃霑甚至半開玩笑說,近來為顧嘉煇改了一個花名,叫「貝多煇」,「因為他在我心目中,根本是流行曲方面的貝多芬。」

合作無數,對於顧嘉煇的創作風格,他也自然最為熟悉。

1989 年他在《東方日報》專欄寫道:「他是力求旋律不普通的作曲大師,他常說:『這樣不好,太 ordinary。』不 ordinary,是他追求的目標。而與此同時,他也力求通俗。到底我們的旋律,是為眾人寫的。孤芳自賞,不是我們的路。」

由此可見,通俗但不 ordinary,正是顧嘉煇旋律的最大特點。

「無音樂就無我」

顧嘉煇 1986 年離開 TVB《歡樂今宵》音樂總監的崗位,90 年代淡出香港樂壇,移居溫哥華,也開始大幅減產。最後一首寫的歌,是 2015 年林夕填詞、謝安琪主唱的荔園主題曲《最初的快樂》。

2011 年受訪時,顧嘉煇形容自己的生命不能缺少音樂。「無音樂就變得好悶,因為我差不多大部分(人生)都與音樂有關,可說是沒有音樂就沒有我。」當時他已經 80 歲,仍未言退:「時時都不想自己幾多歲,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現在除了作曲,仍會繪畫,希望儲多點畫,開個畫展。」

終於到了 2015 年 5 月,他在紅館開了一連 12 場《榮休盛典演唱會》,正式宣布要退休。參與演唱的歌手,如鄭少秋、汪明荃、葉麗儀、張德蘭、葉振棠,多與顧嘉煇合作多年。

網上記載的顧嘉煇 930 首作品中,有 71 首由汪明荃主唱,其次是羅文(63 首)、鄭少秋(53 首)。顧嘉煇 2013 年受訪時曾透露自己「較為喜歡」的 20 首作品中,汪明荃主唱的也佔了四首(〈萬水千山總是情〉、〈京華春夢〉、〈勇敢的中國人〉、〈像白雲像清風〉)。

最後一場最後一幕,台上表演完《獅子山下》,顧嘉煇在高處接受一眾歌手祝福,汪明荃緊接發言:「相信除了歌手、樂師之外,我相信你們都好想同煇哥講聲多謝。我們用掌聲多謝煇哥!」全場鼓掌。當時 84 歲的顧嘉煇僅以一句作結:

「其實最多謝的,是你哋鍾意我啲歌就真。」

文/阿果


參考資料:

亞洲電視 (2011):顧嘉煇《香港百人》94
黃志華 (2014)〈淺說顧嘉煇旋律之美〉,刊於《不朽香江名句向顧嘉煇致敬──中大合唱團籌款音樂會》場刊
劉靖之 (2013)《香港音樂史論》
黃霑著、吳俊雄編 (2021)《黃霑書房:流行音樂物語》
黃志淙 (2005)《流聲》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