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導演杜琪峯近年受訪經常談及電影與社會、政治的關係,近日他接受恒大傳播學院訪問再被問到相關問題。他指早前出席馬來西亞影展,看到亞洲不同地區電影,開始靠本土文化生存,但現時香港的情況,卻令其發展相對其他地方落後:「現在香港(電影)這個情況,不是隨著電影業的好與壞,是隨著地區的變化。電影和生活很有關係,亦都和當權者怎樣看都有關係。我會覺得現時來說,可能令到其他地方的發展會強過香港。」
杜琪峯又在恒生大學傳播學院訪談節目《恒傳感言》形容,以往香港電影的優勢在於靈活,但現在「靈活性無咗」,面對亞洲其他地區愈發蓬勃的電影業,「如果你仍在一個被圈住的市場,出去可能就不夠打了」。他提到,雖然理解不同地方各有對創作的規條,例如宗教背景也有束縛,但他擔憂,香港社會情況引致「自我審查」,將影響香港電影創作力不再活躍,「我唔覺得香港人唔識去拆呢樣嘢,但個空間有幾闊?」
再提鮮浪潮「差不多完成」
2005 年發起短片比賽「鮮浪潮」,至今已辦 17 屆影展的杜琪峯,繼早前於比賽頒獎禮致辭時透露平台已「差不多完成」使命後,今次受訪又再形容,鮮浪潮辦了那麼多年,在行內的認受性開始增加,效果有目共睹,「近年新導演多了,很多作品是 OK 的,我不敢講拍得好好,但都叫成理成章,不是亂來的。」他再次表示,鮮浪潮最初的使命「已經差不多了」:「尤其現在氣候不同了,政府未必再付錢(給我們搞)。如果政府不給,是否不可再做多些事?又未必的。」
近年被視為香港電影人搖籃的鮮浪潮電影節,由藝發局資助舉辦,前兩屆都有作品未獲電檢放映,今年則有至少三部鮮浪潮短片電影因電檢要求刪改內容,放映版本出現「黑幕」(即畫面全黑)、靜音處理。其中開幕短片《My Pen is Blue,》的「黑幕」合共長達九分鐘,佔片長四成,當中更有一段長達四分鐘的靜音黑畫面,取代主角跟自己的對話。有使用「黑幕」的鮮浪潮導演向《Wave. 流行文化誌》表示,希望這種處理能觸發觀眾思考。
鮮浪潮本月中公布了第 18 屆的八位入圍者,每人所組成的隊伍可獲鮮浪潮提供最多港幣 10 萬元拍攝資助,製作一部 10 至 30 分鐘的原創劇情短片,作品將暫定於 2024 年 的「第十八屆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中放映及角逐各個獎項。

「香港電影未死得係睇你哋得唔得」
被問到對合拍片的看法,杜琪峯反問,電影人想得到的是什麼?「大投資?中國咁多戲院放你的戲,最衰果部都幾千萬啦,有好多幾十億,那是夢想般的世界,但問題是你想要什麼,你想是圍繞作者、創作人的所有東西,這些就沒你份。」
他觀察以現時趨勢,香港導演未必都想參與合拍,「因為你要去做合拍,就要守規。你守他的規矩必須的,我亦同意。要不你就不要進去,你進去你就要守規矩。但就變了你的作品係 serve 嗰個問題,多於觀眾或你的創意。」他又不點名提到於香港票房過億的電影《毒舌大狀》,最初沒想到合拍,但票房成績出眾,「如果這樣下去,(香港電影)死未吖?未死得。香港電影未死得係睇你哋得唔得。」
杜琪峯又在訪問中指,電影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思維,因此創作人一定要有良心:「因為你是利用一個很大的兵器,你會影響到別人的行為,所以有時候對這件事的時候要執著一點。」繼早前在香港舞台劇獎頒獎,他再次鼓勵創作人,尤其是年輕的創作人,最重要對自己的工作保持熱情:「如果你沒有了熱情,或者你不是出自裡面的熱,你做出來也只是模仿或者是假的東西,這樣不會長遠的。所以你要相信自己,只有你才能創造新的東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