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國際電影節今年選播兩套香港電影《白日之下》及《冬未來》,昨晚《白日之下》導演簡君晋親自來到首映解答觀眾問題。曾於溫哥華修讀電影學院的簡君晉分享道,電影原本以殘疾人士院舍虐待院友為重心,歷經五年蘊釀後,希望借記者進行偵查報導的艱辛,讓觀眾了解到有質素的報導,以至電影,才是未來行業的出路及希望。
《白日之下》近日獲台灣金馬獎五項提名,故事改編自真實事件,揭露隱藏在新聞背後、鮮為人知的殘障院舍真相,編劇為劇集《IT 狗》的主創簡君晉、唐翠萍、李卓風。簡君晉(Lawrence)解釋,一直合作的編劇 Iris 及阿風著重人性關懷,直至開始準備劇本,跟當時負責偵查報導的記者詳細傾談後,對其經歷產生共鳴,方修改至現時聚焦記者工作的掙扎與困難的版本。
電影著力描寫香港記者的工作狀態,對白如「十年後仲有無記者?」「三年後仲有無偵查組?」都令觀眾留下印象。

「有觀眾覺得電影色調頗為絕望,正如資料搜集時訪問過的記者亦言,人們現在彷彿不需要有質素的報導,只需要夠 Juicy,有如內容農場(Content Farm)的新聞,對新聞工作是一大威脅。」
「新聞的意義是甚麼?同樣,有人關心電影質素嗎?兩者何去何從?」
Lawrence 一直有跟進與殘疾人士院舍相關案件的新聞,自言未能抽身,提到在法庭中見到虐待及性侵證據,自覺電影跟新聞報導一樣,嘗試揭露千千萬萬宗同類事件的冰山一角,「令人關心事件,帶動輿論,推動改變。」
「我不是拍一套超級英雄片,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被問到余香凝以記者曉琪的角色,獲得台灣金馬獎最佳女主角提名,她是如何拿捏到怎樣演活一個偵查記者角色?「記者工作以一般都收起,或壓抑感情,盡量公正(impartial),我就叫 Jennifer(余香凝)嘗試呈現這種對情感的麻木(numb)。」
據記者了解,余香凝曾跟數位記者對談,了解日常工作及跟進報導時的心境,而角色就以兩位偵查記者為藍本。
但加上 Lawrence 過去五年的心境轉變,余香凝的角色也不能再是一個木頭人,「人成長了,嫲嫲離世,社會及新聞環境的急劇變化…」劇中即使曉琪的報導引起社會迴響,現實是院舍床位依舊不足,世界仍然破敗不堪。
「或許雨後的陽光,就象徵著一種對未來抱有希望的態度,希望記者朋友看罷,能夠釋懷。」
《白日之下》早前獲選為香港亞洲電影節開幕電影,門票已售罄,電影將於 11 月 2 日正式公映。

文、攝/Galileo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