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合 per se 成軍十年,音樂風格一直難以定義,有流行、搖滾,也有民謠,歌曲探索的主題由成長、社會、情緒病、家庭到私密的內在情緒,時而艱澀時而溫暖,不變的是歌詞都有一種詩意,用音符編寫的意境,和堅持用完整唱片來說故事。
去年完成第五張專輯和麥花臣演唱會後,二人離開合作五年的廠牌 Frenzi Music,自組唱片公司 Dystoland,名稱取自反烏托邦,寓意直面虛幻美好下的崩壞,同時呼應他們以末日為主題的十周年企劃,包括五首歌 EP,其中〈竊竊詩〉和〈閃念〉近月已發布,探討如果末日將至,人在生命限期內如何前進,「有人話末世係慢慢退化的過程,現實世界好似冇乜嘢進步,如果係咁,你可以做到什麼,仍然去 move forward 呢?」成員 Stephen 問。
他和 Sandy 因夾 band 結緣成為情侶,再組成 per se,由四圍出 show、眾籌出碟,到如今可以自組公司,有團隊有形象,十年間累積愈來愈多樂迷,創作音樂的心情也起了微妙變化。Stephen 說,近幾年,想寫世界需要聽的東西,賦予每首歌曲更多意義。
音樂軌跡也從以前自稱「離地」,變得愈加貼近世界。前年一首和 Serrini 合唱的《粉碎糖果屋》大受歡迎,更首次獲得叱咤十大,歌中着大家離開糖果屋「找個更好出口」,小心巫婆的陷阱,和往後一系列暗黑童話主題作品〈純孩兒〉、〈孤獨之塔〉,都令人確實感到在呼應着當下社會動蕩後的情緒。最近推出的〈竊竊詩〉,編曲加入「dadada」,說語言退化成密碼,都令人想到現實世界的荒謬失語。
從唱英文歌出身,到近年愈來愈多廣東歌作品,也是因為想更多人聽見他們的聲音,Sandy 說,「其實我們經歷的,也是香港人經歷的,所以會覺得用一個共同的語言,大家會會更容易連結到,會更明白大家。」

所謂「詩式流行」
為十周年企劃換上新形象的 Stephen 和 Sandy,帶着助手和造型師準時來到訪問場地,綠色系衣着經過配襯,加上整理得一絲不苟的髮型,站在一起份外和諧。隨攝影師走到布景前,二人馬上熟練地擺好姿勢,露出自信眼神,不消數分鐘已完成拍攝。說起上一次見面是 2018 年,那時他們由獨立單位簽入 Frenzi Music 不久,面對鏡頭反應仍有點生硬,二人聞言都笑起來,Stephen 回想也認同說,2016 年眾籌完成第二隻碟《Conundrum》,翌年加入廠牌,初期的確未習慣,「以前我哋夾 band、唱英文出身,都係彈啲 live house、bar 呀,都係表演,之後走,唔係好需要太多影相、見人。」
準備到另一邊埋位的間隙,Sandy 突然看到身旁一座古道具鋼琴,馬上雀躍起來,「哇,係咪真㗎,可唔可以彈?」

Steven 彈結他,Sandy 彈琴,per se 一路走來的姿態都是如此。回帶到十年前,Stephen 在演藝學院修讀錄音,Sandy 是港大的商科生,那時 Stephen 的樂隊需要一個鍵盤手,有朋友介紹 Sandy,他們就此相識。後來樂隊解散,兩人打算另組,臨時獲邀請去演出要改名,「當時諗第一要型,第二要英文。就諗不如 per se,平時英文對話都會用到,但佢又係拉丁文,那時又未覺得有咩風格框住,per se 就係『in itself』,就覺得幾啱。」
現在說起 per se,總有人會形容他們是「詩式搖滾/詩式流行/詩式音樂」。忍不住認真請教,「詩式」是甚麼,Stephen 聞言認真想了想,「而家我們反而偏向,想叫詩式流行多一些。」隨性的語氣,像在說看心情決定穿搭一樣,讓現場大家都笑起來,Stephen 還補多句,「英文好聽一點,係 poetic pop。」
他解釋說,組成初期只是「純粹想玩」,覺得沒有做音樂的生活「好悶」,就想辦法繼續。因為想保留聽專輯的故事性和連貫性,就設定每張專輯都圍繞一個命題,但不理會是甚麼音樂類型,例如 2018 年專輯《Ends》講述不同狀態的「完結」,九首歌曲有搖滾有流行,也有後搖滾,「人哋問起,我話唔知喔,乜都有啲咁樣囉。」

被問得多了,Stephen 索性參考當時音樂人黃靖自稱是「book rock」,想到 per se 着重歌詞的文學性,就開始回答說是「詩式音樂」,「而家就好似就咁講,人哋都大概知道,但又有啲虛虛哋,聽到就覺得係喔,唔聽又會覺得有個範圍囉。」
接話的 Sandy 非常坦白,戲謔道,「其實無㗎,有時聽到別人講,好似多咗詩式流行的出現,我心諗,『真係?』」
用音樂向世界發問
從最早面對成長掙扎和迷惘的《per se》、講述生命中不同難題的《Conundrum》、記錄不同狀態的完結的《Ends》、探討時間意義的《Ripples, reflections and everything in between》,per se 的作品真如他們所說,「虛虛哋」,像置身雲間夢裡,聽完說不出個大概,時而吟遊時而嘶吼的歌聲卻又令人感到「好 per se」。可能是因為,一開始他們都沒想過把音樂變成工作,只想不斷嘗試不同音樂風格;沒有考慮市場,也沒想過要進入主流或競逐頒獎禮,自然就沒甚麼包袱。Stephen 形容是不太理會現實,選擇說自己覺得重要的話,「好離地嘅」,Sandy 也說,以前做音樂「就係問好多問題,去挑戰你」。

一開始,per se 只是他們的 side project。完成第一隻碟,Stephen 畢業後找到一份錄音室全職,工時又長又不穩定,沒甚麼時間做自己作品,他常自問「咁樣係咪我最想做的事?會唔會 get nowhere?」直至 2014 年出了畢業後第一首單曲〈Petals〉,意外地被 KKBOX 網站標注在推介 banner 上,「對我們來講係好大件事,冇簽任何公司,仲要係一首英文歌。」Stephen 反覆思量,2015 年終於辭職,「不如認真做 per se 啦」。
另邊廂,那時 Sandy 在攝影公司做 MT,一直未有信心全職投入音樂事業,直至有一次他倆有份的樂隊 Stereo is the Answer 獲邀到台灣春天吶喊音樂節,滂沱大雨下,音樂響起的霎那,見證聽眾由四面八方的帳幕下湧出,聚到他們面前的空地聽歌,Sandy 被那場景感動,回港後也被 Stephen 說服辭職,「(即使)去到一個咁陌生的地方,當你的音樂係 good enough,就會有你的聽眾。」

「我們經歷的,也是香港人經歷的」
全職投入音樂,開始眾籌製作第二、三隻碟,過程山寨又熱血,單曲〈Petals〉封面是 Sandy 自己在窗台拍的花瓣,調色後拿去印;為了有型,第一場音樂會選在觀塘一個空的 studio,自設舞台、燈光,事後才發現「貴到痴線」⋯⋯在這樣一步步摸索過程中,他們認識到愈來愈多朋友,例如會為他們錄 bass 的 RubberBand 阿偉、自薦拍 MV 的設計師阿橙,還有玩比賽、出 show、夾歌認識的音樂人,製作上愈來愈認真,團體的感覺開始浮現。
因為 Stephen 在加拿大長大,中文不好,per se 早期歌曲以英文為主,一直予人獨立小眾的印象,他們也一直沒想過要成為主流。即使 2018 年的第三隻碟《Ends》開始有廣東話歌,也只因覺得既然要在香港發展,是時候挑戰一下,Stephen 記得那次是源於看過劇場《剎那的烏托邦》後被觸動,「原來有些事真係廣東話先描述到」。那張專輯九首歌,廣東話歌佔了四首,找來不同詞人操刀,包括于逸堯寫〈家變〉、梁嘉茵(Serrini)寫〈天空塌下前〉、王樂儀寫〈親愛的幽靈〉。

這幾年社會動蕩紛擾,香港人經歷很多苦難和傷痛,per se 置身大時代裡,做音樂的想法也起了微妙變化。廣東歌比例愈來愈多,也是因為他們開始希望這些音樂、訊息被聽見。
上一張專輯《character/character》十首作品,不計 intro 只有兩首是英文歌。做這些歌是 2020 到 2021 年之間,那時他們每三個月發布一首,「想那段時間每一首都 impact 大一點,影響到人多一些。」Sandy 也說,他們的作品開始有更多對世界的回應,「因為近年好多發生的事好貼身,我們作品的時間性開始再強一點,當刻感受到的,就擺到歌裡面。其實我們經歷的,都係香港人經歷的,所以會覺得,用一齊的 language,會更容易明白、理解大家。」

比起以前「虛虛哋」、「好 per se」的作品,很多樂迷都感到,他們近幾年作品多了一股力量。《character/character》主題是童話,專輯收錄 2020 年 9 月和 Serrini 合作的〈粉碎糖果屋〉,講現實的殘酷,「火燒死/偷生的苦楚/這晚靜臥/出走沒結果」,但「天邊一光/找個更好出口/不絕望就自由」,讓他們首次在 2021 年 1 月 1 日叱咤頒獎禮獲得專業推介第十位。
Stephen 和 Sandy 也說,現在做音樂的心態已不是一開始時的「玩玩下」,而是實在地想發放一點影響力。Sandy 記得去年和許廷鏗的《我是現場》音樂會,encore 都結束後,現場仍有觀眾大聲呼叫他們,說想聽一年前的歌〈不日之約〉,那首歌寓意每個人都是小小的星塵,有各自小小的力量,「原來(歌曲被)消化了之後有些東西係入咗心,原來影響力可以咁深。」
「於困惑時代/把酒之約猶在/今分開看海/花散落門外/天空知大概」—〈不日之約〉

在末世裡做更好的人
「想我們的音樂可以反映身處的世界,想再多些人聽到,因為覺得我們的風格係影響到人,in a positive way。」正因如此,成軍十周年,他們說,不想用慶祝的心態總結過去的十年,而是想反映現實,就是很多人都不知道下一個十年會怎樣。他們設定以「末世」為題的迷你概念專輯,將會有五首歌。首作〈竊竊詩〉,預言十年後世界將完結,第二首〈閃念〉,講一個無希望的人,也可在末世裡捉住屬於自己的微光,作出改變,「希望別人聽完,會 feel 到一種衝動,快點做最好版本的自己。」
Stephen 說,希望用歌曲說一種態度,就是無論末日幾時來到,都想人覺得仍然可以做點甚麼,去改變人生的軌跡,「末世未必係一個殞石撞落來,有人話係慢慢退化,而家現實世界都係,好似冇乜嘢進步。如果現實係咁,你可以做到什麼,仍然 move forward 呢?呢個係我們今年想講到的。」
「到達對岸不必落泊嗎/每過一天/更稀有嗎/盼咫尺間/送我一步變化」- 〈閃念〉

文/ 丁喬
攝/ Nasha Chan
場地提供:PARC 古道具公園 @parc1900s
【KKLIVE PLUS | Cath x per se:詩的吶喊音樂會】
演出時間|2022年8月6-7日 (六-日) 20:15
演出地點|旺角麥花臣場館
門票價格|HKD$680 / $580
自 2020 年和 Serrini 合作〈粉碎糖果屋〉後,per se 開始和不同音樂單位 Collab,如許廷鏗、泳兒等。接下來他們即將與黃妍在麥花臣舉行《詩的吶喊》音樂會,牽引兩個單位的,正是多次與他們合作的詞人王樂儀。予人感覺形象清新的黃妍和流行搖滾風居多的 per se,似乎很難聯想在一起,不過本地流行復興,聽眾口味亦變得多元,更多有趣的 crossover 在發生,Sandy 也說,他們曾在 patreon 請樂迷投票最想他們 cover 的歌曲,黃妍的〈天光前〉曾一度成為榜首,公布音樂會消息後,也發現彼此有很多共同的樂迷,形容雙方聽眾「係好溝埋一齊」,相信在改編各自作品的過程中,會碰撞出不少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