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廣東歌與港產片飄洋過海:移英港人與香港的距離


過去半年,香港流行文化盛事連連。

張敬軒演唱會門票開賣 15 分鐘已售罄,宣布加場;RubberBand 在可容納萬名觀眾的場館舉行演唱會,場面墟冚;黃耀明宣布舉行演唱會,不少歌迷已買好入場票,引頸而待。稍早之前,《毒舌大狀》上映,頭一兩星期,戲飛一票難求;由金牌編劇到新晉導演的港產片如《飯戲攻心》、《過時 · 過節》、《窄路微塵》、《正義迴廊》等紛紛上映,贏盡口碑… 

但上面說的,都不是發生在香港,而是英國倫敦。

攝/PW

3 月底,RubberBand 舉行《Ciao》World Tour 巡迴演唱會,第一站在倫敦 OVO Arena Wembley 舉行。主音 6 號高呼介紹:「我哋係香港嘅 RubberBand」,又宣布:「今日 2023 年 3 月 24 號,RubberBand 嚟到倫敦!」

一開場,現場播出聲帶,熟悉的聲音漸漸充滿會場:富豪雪糕車的音樂、經典電視片頭、友好乾杯、嬰兒哭啼聲…… 在點點星光投影下,band sound 奏起,主音 6 號開腔唱出第一首歌《Dedicated to…》。整場演唱會的歌單,除了《Ciao》、《未來見》、《練習說再見》等呼應近兩年移民潮的歌曲外,選曲亦圍繞著描寫香港日常市井一面,像是描寫街市的《豬籠墟事變》、講少數族裔踢街波的《細街盃》等,與佈幕上投影的香港街景交織,猶如把香港「帶到」倫敦現場。

RubberBand 演唱會背景出現香港樓景(攝/Joey Kwok)

英國內政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當局共批出了近 15 萬份 BNO 赴英居留簽證申請,香港移民群體在英國多個城市逐漸形成。每當有香港歌手舉行演唱會、或戲院上映港產片,明明身處倫敦,觀眾排隊等入場、等廁所時,身邊所有人卻幾乎無一不是講廣東話,感覺儼如身處香港。碰見舊雨新知,少不了互相問候打招呼,「哇你咁遠都揸車落來倫敦」、「呢位係我街坊…」

或就如 6 號演唱會上所言,「嚟到呢度都係自己人」,「音樂畀到 connection 我哋幾個,都畀到我哋同你哋(之間)。」

在距離香港 9500 多公里的地方,來自同一故鄉,說同一語言的人,因著流行文化在一起。

RubberBand 演唱會倫敦站,台下大部分是香港人。有觀眾說,「這不止是一場演唱會,這是一次久別重逢」。(攝/PW)

*                *                *

遲來的香港電影

英國戲院上映港產片,香港歌手越洋舉辦演唱會,這些活動在近幾年逐漸變得常見,原因不難理解。

從事 IT 行業、現居倫敦的港人樂仔 2018 年赴英國 working holiday,本來只是旅居 2 年的計劃,卻因著 2019 年後香港大環境轉變,住下來就是 5 年。他說,初到埗的時候,在英國想找個港人做朋友都不多,遑論想像過在幾年後,竟有機會在英國大型院線的正場時間,看到香港最新上映的電影。

「就算之前有(上映),最多都係得一兩場,一係買唔到飛,一係唔啱時間。但呢家一上就四、五間戲院都有,一個禮拜兩三場,易啲就時間。」樂仔 說,早幾年想看最新港產片,多數都是等電影在香港落畫後,於網上串流平台上載,「一定會有時差。」

香港電影節(英國)活動

隨著移英港人數目漸多,香港流行文化在英國出現一定需求。以最近創香港票房歷史紀錄的《毒舌大狀》為例,倫敦大型院線 Odeon 在今年年初每日上映三場,但最初兩星期仍是一票難求。

去年,移居英國的《十年》導演伍嘉良和編劇黃靜在當地舉辦了第一屆香港電影節,於倫敦、曼徹斯特等四個城市上映 16 套香港作品,當中亦包括幾套未曾於香港公映的反修例電影。電影節門票開售當天,戲院網頁不久就因無法應付龐大流量癱瘓,其時開幕電影《時代革命》門票更是加場後再迅速售罄。至今年 3 月香港電影節迎來第二屆,除了有更多英國城市加入放映行列,放映清單也加入了《1 人婚禮》、《叔 · 叔》等幾套主題與抗爭無關電影。

90 後的 CC 在 2021 年 7 月與哥哥移民英國,她形容自己是個「comfort zone 好細的人」,讀書時去過加拿大 exchange,已知道自己不太喜歡在歐美生活,但最終還是移民,「無辦法,覺得香港已是一個無希望的地方。」

2021 年中,香港機場移民潮(圖:Amanda Mok)

現全職在倫敦一間大學當文員,CC 說,雖然身邊同事們都很友善,但在全英語環境工作整天,加上因成長、文化背景差異,彼此之間隔閡難以完全消弭,她每天放工後總覺疲憊不堪。而在回家後打開電視播 ViuTV 劇集、看香港 YouTuber 影片,放假去戲院看港產片,就成為日常最重要的調劑。

「我喺屋企時,只要開住 YouTube 上面香港人的 channel,睇 Viu 節目重溫,甚至只係睇下新聞、睇下《綠豆》,呢啲嘢都已經會令我好舒服… 」,「始終廣東話係令自己最舒服的語言」。

初到埗英國時,還未有太多戲院會上映港產片,CC 只能靠在網上收聽商台 DJ 及 ViuTV《爆谷一周》訪問電影導演,或在 YouTube 觀看港產片預告片,來一解未能先睹為快的遺憾。 

直至 2021 年底,英國幾乎與香港同步上映《梅艷芳》。那是 CC 到英國後第一次入場看港產片,前一晚興奮得幾乎睡不著,「真係無諗過可以睇到」。雖然一張門票盛惠十幾英鎊,「點都要去睇。」

一名移英港人提供的戲院收據,右方為《正義迴廊》的戲票。

因為熟悉所以喜悅

「嗰個喜悅係,有啲你好熟悉嘅嘢,《梅艷芳》個 setting 又係舊香港,一來講廣東話啦,二來啲場景、衫,全部都係啲好 familiar 嘅嘢…好開心。」後來她甚至買了某一家較常上映港產片的院線年票,幾乎逢港產片必睇,其中《飯戲攻心》、《正義迴廊》和《毒舌大狀》都分別入場二刷。

仍有機會在大銀幕看一齣港產片,CC 形容,那種感覺和看外國電影,或是在家裡上網睇戲,氣氛和感受都截然不同。「一來(西方電影)無字幕啦,你要好專心咁聽,又好似唔係好明啦,二來,其他人哋笑的位,我未必 get 到。但睇《毒舌》呢,你就會 Feel 到大家有共鳴的位都差唔多,就可以好盡興咁笑啦。」

2018 年到英國的樂仔則說,人在異地,不論是香港電視劇、電影,都比以前在香港時看得更多。「好犯賤㗎嘛,你喺香港就 — 睇下美劇先!我可能會在 Netflix 揾嘢睇,都唔會無啦啦走去睇 ViuTV。」

但人在異鄉,才忽然發覺很久沒聽過廣東話,加上疫情兩年,英國斷斷續續封城,他用 VPN 連上 ViuTV 網站,由劇集《男排女將》開始看,從一個不知道 MIRROR 邊個打邊個的在英港人,到把《全民造星》、《ERROR 自肥企画》等都從頭看了一遍。

2022 年中,香港紅館

樂仔認為,部分節目口碑好,看見香港朋友 Whatsapp 講起、或在討論區上有網民討論,自不然加入去看,其次是因為香港社會氣氛恢復平靜,「2019、20 年的時候,成個香港社會都停滯咗,就算有嘢睇你都唔會想睇」,「但之後 2021、22 年就睇返多好多。」

2017 年已移民英國、現居倫敦的阿 Y 亦說,自從英國這邊更多時會與香港近乎同步上映港產片,她與仍在香港的朋友的話題,又補回了討論電影的一塊 — 例如朋友大讚《正義迴廊》精采絕倫,她覺得有些細節還差一點;朋友推介《飯戲攻心》非常過癮,她等幾星期就等到在英上映。

「雖然都會遲少少架啦,但我可能都係慢佢哋一個月?就睇到套戲,可以揸緊個尾水同朋友去討論套戲啦。」

阿 Y 言,就算以前在香港,自己也非經常去戲院。但現在如要入場睇戲,都會把 quota 留給港產片,「我想真金白銀畀返個票房,等佢哋知道仲有咁嘅需求,希望仲有呢樣嘢可以產出。」

在倫敦重遇「紅館」

除了電影,自去年開始,陸續有香港歌手選擇遠赴英國舉行演唱會。喜歡聽 band sound 的CC,由今年年初的 ToNick,到 RubberBand、周國賢演唱會,她一場也不放過。

「其實好奢侈啊,因為我人工係比起在香港真係低……但我又覺得好難得。」CC 臉有難色,「但係又好想去… 我之前睇 ToNick 呢,我坐喺度,真係覺得好夢幻,竟然可以睇到香港 band show。」

剛過去周末在倫敦的 RubbberBand 演唱會,彷彿成為在英港人社群中的一件盛事。 CC 當天和哥哥及朋友去到附近,在停車場泊好車,一路走到會場,沿路都是講廣東話的人,碰見不少朋友;撞見在英名人 Bob 叔,又忍不住湊熱鬧合照打卡。CC 的哥哥說了一句,這裡真像尖沙咀。

「好似有種時空交錯……好似去紅館睇 show 咁,好開心。」

RubberBand 倫敦演唱會開始前,攝/PW

演唱會和看電影比較,現場音響震動、舞台效果的感染力,與身邊其他人以相同節拍擺動或跳躍,均令參與演唱會者更容易有一份同在感。CC 最深刻一幕,是 RubberBand 唱出《好好地過》時,佈幕投影出香港熟悉的景色,例如天橋、公共屋邨、街道。

「都有啲感觸…始終係自己屋企。」

阿 Y 從小已是廣東歌發燒友。從讀書時開始聽電台,當年最當紅的陳奕迅、容祖兒、陳慧琳、鄭秀文,都是她生活的重要部分。每年總會開著電視看《十大勁歌金曲》頒獎禮直播,同學買了新唱片,又會借歌詞來看。高中第一次儲錢看楊千嬅演唱會的感覺,她形容是至今最深刻的演唱會記憶。

「我以前細個無去過睇 live music 啦,但原來你置身裡面,個歌手把聲,係可以大到好似包住你咁,」阿Y說,雖然自己現在已不再聽楊千嬅,那次經驗記憶猶新,「感覺真係好震撼、好感動。… 你去睇 live,你覺得個場好似好多人同你都係志同道合… 你會覺得,啊原來好多人係同我一樣。」

阿 Y 嘆自從幾年前赴英,不少自己近年喜歡的歌手如 Gin Lee 在香港舉行演唱會,都未有機會欣賞;而以往經常一起看演唱會的鐵腳,「無得陪佢,都係有少少遺憾。」

攝/Joey Kwok

RubberBand 演唱會上,到完場亮燈,CC 才發現原來身邊一起觀賞演唱會、剛才一起大合唱、一起揮動雙手的,由看起來十來歲的青少年,到頭髮花白的叔叔姨姨都有。

「大家都投入同一件事,好開心,啲歌都係我成日聽的歌… 」「對於我嚟講,聽到好熟悉嘅嘢,我就覺得好安全。我覺得呢種開心,係有一部分來自熟悉感、安全感。」

現今資訊科技發達,即使未能經常去戲院或親身入場聽演唱會,香港流行文化仍以不同方式陪伴在在英港人。也是在 2021 下半年赴英、現居曼徹斯特的  Peggy,女兒剛出生半年,日常基本上 24 小時在家庭湊女。她每天去起床走到樓下客廳,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電視,一邊照顧女兒,一邊放著 Mill Milk 或其他香港 Youtuber 影片,沖涼時又習慣放著廣東歌。

攝/PW

Peggy 說,因弟弟工作的地方有不少都是隻身移民英國的年輕人,她和父母有時都會邀請他們過來吃餐家常飯、喝碗湯。今年年初,MC 張天賦舉行個人首次紅館演唱會《This is MC》,有弟弟的同事購買了網上直播門票,結果大夥兒聚在他們家一起看演唱會、打邊爐,渡過歡樂的一天。

演唱會直播到尾,有人建議,快點留言「encore from Manchester」啦,想不到一呼百應:「encore from Sydney」、「encore from Canada」,甚至「encore from 將軍澳」、「encore from 元朗」… 等留言湧進 chatroom。

「好好笑。你真係發現 — 唔單單係英國同香港,而係全世界香港人,有同一個目的嘅人,都咁樣一齊 enjoy 緊個 show。」

Peggy 記得,MC 在尾場演唱會 Encore 時,翻唱 Jay Fung 馮允謙的《給缺席的人唱首歌》。那是她第一次聽這首歌,心有戚戚。

演唱會時正值農曆新年,她想起以往每年都會一起去飲早茶、拜年的朋友。「我比較幸運,我父母都有過來,但我都會掛住啲朋友」,「始終爭咁啲嘢。」

除了拉近和故地的距離,香港流行文化亦連結起本來互不相識、卻一同到他鄉開展新生活的港人。

CC 之前因觀賞 ToNick 演唱會,在 Telegram 群組上認識了一班港人結伴一同去演唱會,之後更成為朋友,後來仍偶爾會見面吃飯。

CC

她說,自己生性內向,在香港時朋友不多,移英後更因香港工作經驗不被承認,收入微薄到要放假到餐廳洗碗兼職,一度感到迷茫及自尊受創。但正正是因為廣東歌,及在這邊認識到新朋友,令她重拾對英國新生活的憧憬。

「我留喺香港的話,我人工 okay,可能我成世就會係咁過… 嚟咗呢度,可能同以前的朋友會疏遠咗,但又會有新朋友,我日日聽歌,有時都會諗通咗啲。」

她說自己喜歡小克、林夕的詞,歌詞裡禪意,都像鼓勵她放下執著,「緣起緣滅。有聚,就有散,但又會有下一個聚。」

6 號在演唱會上形容,過去一段時間,香港人都在不停練習講再見和 Hello,亦如他們從獨立樂隊走來多年,到今天在歐洲舉行演唱會,中間經過了很多努力、很多困難,但仍「終有一日會見到大家」。

攝/PW

「我哋會繼續努力… 因為音樂俾到個 connection 我哋幾個,都畀到我哋同你哋。」6 號說,「時代變好、變壞,我哋繼續寫歌;距離有遠、有近,我哋繼續寫歌,因為…唔知呢,其實原來係—以為好遠,又可以咁近。」

音樂隨即奏起,6 號唱起《未來見》。

高峰的風景多美好
也共遍 踏塵跟土
在這秒鐘 仍一起看夕陽
約定 未知那遠路裡
同看著時代飛舞

幾張臉略過 未留座
只得你 始終也明白最初
是誰能讓我可
在寬廣的未來
無懼的 去唱著歌
無憾的 可做我

撰文/梁凱澄
攝影/PW(文末黑白照)

%d 位部落客按了讚: